【百岳人物誌】成為徜徉山中的熊,郭彥仁

【百岳人物誌】成為徜徉山中的熊,郭彥仁

文:雪羊 / 圖:郭彥仁

 

這天,和他約在我們的故鄉台中見面,到公益路的貳樓喝喝可樂。面對行蹤總是飄忽不定的郭熊,我永遠搞不清楚他是在台北、台中,或是花蓮。

 

「要是喝酒的話,我寧可花34百元搭計程車回家,這一點險都不能冒呀!」聊起了要不要小酌的話題,不難看出他謹慎為上的個性。郭彥仁,從離開台中進入屏科大野保所,全心投入黑熊至今,已經剛好過了12個年頭;現職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的專案經理,是台灣黑熊研究領域中,和「黑熊媽媽」黃美秀老師齊名的靈魂人物。

 

也因為這樣,「郭熊」這個暱稱不脛而走,早在2015年我仍在大雪山服替代役時,就已經聽過這個名字,因為他時常到大雪山調查之故。而他和黑熊的不解之緣,卻是源於對山林的嚮往。

 

原本就喜歡山的郭熊,在大學時代便加入了靜宜登山社,當時他的登山風格與現今主流差不多,以追尋百岳高山美景為主。進入屏科大以後,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「以山為家」,遂選了最深遠的研究主題:臺灣黑熊,如此才能一直上山調查。而這個決定,也大大影響了他的人生,更徹底重塑了他對「登山」的認知。

 

台灣黑熊的家,在海拔1000~3000公尺之間,台灣最險峻原始的地帶,「中級山」之中。為了研究黑熊,郭熊開啟了他的中級山之路,第一次出任務,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路途,就是有名的「卑南東稜」。

 

「那個營地,是我至今唯一會夢到的地方。」郭熊悠悠的說著,瞇瞇的眼神飄蕩到了中央山脈某處叢林之中,那個曾深深打動他的住所。這十來年間在中級山調查黑熊、觀察生態的日子,打下了他深厚的登山體能與經驗基礎。也因為長年與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們合作上山調查,他被原住民那份承自祖靈「山人合一」的精神感動,漸漸開始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,也參與了內本鹿的尋根行動。

 

走進山中,與萬物平等的作為山的子民,感受蟲魚鳥獸的對話、跟著水鹿與山羊的足跡行走、信手拈來一鍋鮮美野菜、尋找油柴與枯立木生起一篝柔和的營火布農老獵人是一本厚重的書,他怎麼樣也讀不完,而在學習之中,郭熊也和部落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,就連婚禮,也選在部落以傳統禮俗隆重舉辦,其情感羈絆之深,可見一斑。

 

「可惜他已經走了,其實我很欣賞李小石前輩的登山方式——帶著一包足夠的米,選定一個山區,在裡面漫無目的的走幾天。」對現在的郭熊而言,已經沒有「登山」這個活動了,它既不是挑戰,也不是消遣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。就像我們到不同的城市旅行那般,他走入不同的山林之間,享受與大地的連結、運用向族人們學習的智慧,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大自然的脈動之中——像頭熊一般的行走與呼吸,在山裡自在的生活著;寡言卻幽默的他,以「家」的角度在看待山林。

 

郭熊的人生就如同台灣的山林一般多元,在保育黑熊、縱橫中級山的同時,也懷抱著海外攀登的憧憬,為了一賭那冰天雪地的荒涼,而去了趟尼泊爾6476公尺的梅樂峰;因為想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大樹,而開始學習樹攀;又因對布農族的欣賞,而開始迷戀藤編。他不為了山頭或挑戰,只為了好奇與生活而學、而爬,讓生命更加多元精彩,讓每趟旅程都依循著動物心中最深層的渴望——「回家」。

 

雪羊隨筆,共享視界

 

返回網誌